心得分享
分享者 |
分享書籍 |
心得內容 |
社工系郭孟蓁 |
作者育宜罹患了罕見疾病,當時這種疾病沒有藥醫治,男友不但沒放棄她,還陪伴她一起面對。 「我就像是驚弓之鳥,在延續生命的道路上游移不定。即使前面的路注定艱辛,仍然希望自己可以像勇敢的鳳凰,浴火重生」當中這句話令我很感動,育宜也在書中說到,也許她罹患了這幾千幾百萬分之一的病,也許是神賜予她,別有用心的幸運,好讓她體會人生,深思許多自己們沒生病以前不會想到的人生道理。 她的故事讓我知道人生無常,更該好好珍惜身邊的人,在我看來,這不是個生病的心路歷程,更是一個描述幸福的故事。 |
|
心理系黃聖哲 |
我選擇的這本要打心得的圖書,是醫者情懷,講述的是台灣醫生的故事,有別於許多著作都是從外國的角度出發,這是一本從本土的角度開始的關懷。這本書記載了許多,從日治時代的四傑,第一位醫學博士,連詩人,連許許多多的醫生作家都在其中,這就是這本書前綴的後半部,人文書寫與社會關懷,寫得不僅僅是醫生的故事,鄉土文學的故事,也是在台灣這片土地的故事,他們是醫生,但他們不只醫病、醫人,他們是上醫,醫國。 |
|
社工系陳宣伶 |
只要有正確的眼力訓練—放鬆、肌群訓練、結構性的調節眼睛周圍的肌肉,每日十次,每次五分鐘,持之以恆,視力就會慢慢變好。多攝取維生素A B C E對眼睛視力的恢復也有極大的幫助;而且生理、精神和心理因素也會影響眼睛的視力,所以平時就要讓眼睛適度的放鬆與減少看手機以免藍光造成眼睛的危害,書中介紹很多視力訓練的方法,我覺得中式穴道指壓法很有效,隨時隨地就可以做,也可以促進能量的轉動。 |
|
社工系李芸珮 |
在大家眼中,對於「自閉症」是怎樣的呢?今年寒假,為了能夠更加深入這塊領域,我參加了自閉症營隊,也是因為參加了這個營隊才能夠去體會他們的生活,學習由他們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事情,而這些大大的衝擊了我過往自以為由認識的知識,這本書內容提到了很多關於自閉症孩子的故事,也許他們有些偏執、有些活潑,甚至常常讓你摸不著頭緒,但他們也許只是需要你的關心和了解,在我眼裡,他們的一群可愛的孩子們,如果對這方面有所興趣的話,不妨嘗試看看這本書吧!或許能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角,去發現更美好的事物。 |
|
社工系陳秉豪 |
心蓮病房,意為「心如蓮花開放」,希望病人在這裡能尊嚴的面對疾病與生命。病房門口有副對聯「心如明月,照遍大地清淨性;蓮若菩提,開滿人間智慧花」。 作者許禮安醫生所找到人生的方向,就是陪伴病人走完最後的人生旅途,減少他們的身心痛苦。在病房中遇到的故事情,依依記錄成故事,傳達了安寧療護的理念,其實深刻的了解到,安寧照護不只針對病人,更針對家屬給予了精神的幫助,從介於生與死當中的故事,讓人更加懂得珍惜當下與感恩。 |
|
視光系劉冠賢 |
這一次我所閱讀的是俠醫孫安迪這一本書,在這一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標題為「不打烊的醫生」,這一部份是孫醫師在描述以前的日常生活,在交通繁忙的大台北,孫醫師選擇搭捷運上下班,就在一個寂靜的早晨,突然有句請問您是不是孫博士?我可不可以請教您一個問題?久而久之就在捷運上開起了臨時門診。在這個生活步調非常快的時代裡,還有人願意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幫助他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啊!相信大家在看醫生時或多或少都會有詢問醫師詳細的部分,醫師會很不耐煩地解釋,抑或是乾脆不回答患者的問題。我覺得在整個醫療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醫病關係,若是沒有良好的醫病關係,病人不信醫師,醫師不關心病人,會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 |
|
社工系林資宸 |
書中敘述著特殊教育者桃莉服務兩個案主的故事。德雷克是個人見人愛,人緣極好的孩子,除了從不講話;卡珊德拉在六歲被父親綁架,兩年後被發現,她從一個優秀聰明的女孩成了一個極度暴力且滿口謊言的惡魔。 「如果生活是簡單的黑與白,如果我們只要獎善罰惡,只要把關懷送給需要關懷的人,一切就都很簡單。不過生活並非如此,它是灰色的。我們身上總是善惡並存、功過兼具。」每個個案的行為都有背後的故事,從書中學習到,在服務個案過程中難免會有自己的偏見,以及遇到的倫理兩難,尤其個案是一個成長中懵懂無知的孩子,歷經的一切對其一生的影響更勝一切。陪伴與理解,可以從身邊的人做起,因為你不會知道,這也許能改變他。 |
|
社工系施成翰 |
醫學倫理有說明,最好的決定往往不光是醫療上的考量,而是在於病人的價值觀。在1995年,病患開刀前,醫生在看放射照片時以為切除腫瘤不會影響到病患的發聲功能。但是,在患者喉部挨了一刀後,醫生才發現這項手術肯定會讓她失去說話能力。「我不知道她要是知道手術的後果會讓她無法說話,還願不願意挨這一刀?」醫生緊急召來「醫學倫理顧問」,這位外科醫師遇到了一個道德上的難題。從早期「聽醫生的準沒錯」,到病人賦權的興起及失敗,演變成醫生與病人成為合作夥伴的關係。當中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 |
|
健管在職專班林鈺珊 |
一直以來當我在選擇一本書時,除了我會從書名和封面簡介去看以外,我還會從另一層面也就是直覺去感知我對這本書有多少胃口(一種是否和這本書的能量兩相呼應的自我感覺),當我拿起這本書翻了幾頁後我一個想法就是我需要好好詳讀這本書,那是一種很棒的心靈的呼喚,只有我能感受的到。本書的一開頭作者放了幾位經過她治療後痊癒的病人心得,我在看完後心裡感覺很踏實,踏實的原因在於這些病患說的非常貼切,身體的疾病多數是因為我們的心感受到痛苦,而身體確實地回應著我們一直以來也許是壓抑、忽略的痛苦心情,所以才有那麼多人幾乎每天都和病痛博鬥,而現代的醫療對於根本治療人們的方法,無非是用醫療器材或醫師的經驗去診斷,確診後即開藥或開刀治療病患,由於我本身一些個人健康長期需要吃藥,可是長久下來我發現身體對於藥物越來越依賴(心裡也是依賴醫師的診斷和用藥),真正的健康一直沒有氣色,突然某一天這樣的問題就出現在我的腦海之中,為什麼自己會變成一個依賴藥物的人?如果我不吃藥了我是否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恢復健康和拒絕重複發作,如果發作了我是否可用不吃藥的方法做改善?在本書中我發現自己很多的問題都可以在裡面得到解釋,像是第一章提到與父母的關係是健康之源,由於我和父母的關係從以前到近期都不是很好,可是我發現最大的改善是自從我經過佛法學習、同修的支持解惑和自己學習斷食和靜坐的過程,我的心變的一次又一次的柔軟和不容易隨便被他人的負面情緒所影響,內[心經常覺得喜悅和充面正面能量,同時在面對困難時除了給予自己正向的想法,不自覺也會將這樣舒服的感覺自然地分享給周遭的人,就像法師將好的能量透過與信眾的開示或像牧師或神父耐心傾聽和給予正向回饋給信徒的感覺是很類似的。書中除了提到身體健康的問題外,也針對自己轉念做了一番解釋,裡面提到一句話:"執著在哪裡,學習就在哪裡",也提到一個人的執著在哪裡,學習與成長就在哪裡,如果譨善用這樣的機會,探索及覺察是什麼帶來生命的痛苦,又是什麼讓自己感到受限,慢慢地看清楚才能知道該如何放下,看清自己被卡住的地方在哪裡。這幾句話讓我覺得真的很有意思,需要我一再咀嚼思考,很深也很淺的話,雖然還沒讀完,我覺得自己心裡又更圓滿,面對挫折時我能過得更好也能有能量去幫助一樣或更苦的人,這本書值得被推薦與推廣。 |
|
健管系郭書延 |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 |
這本書是由一位加護病房的醫師所撰寫的,每一篇小故事都是醫師經歷過的事情,每段人生對會有終點,當這天到來時,我們會是躺在病床上,痛苦的度過餘生,還是放棄急救,痛痛快快的離開,抑或是安詳的辭世,但死亡的出現總是令人無法捉摸,當下的主導權已不屬於自己,親人以愛或是孝順的名義做出急救的決定,但並急救並不是完美的,很多時候會導致病人更痛苦,如果當那天到來時,我也會希望我最摯愛的人們,能夠不用愛綁住我的生命,讓我能走的輕鬆。 |